馬可傳記

一、背景

  馬可.約翰是出生在一個耶路撒冷虔誠基督徒家庭(徒12:1225);名約翰意思是神的禮物、恩賜。「馬可」是認識他的人稱呼他的,因他為人有禮貌,得人喜愛。他的出生年月日沒有資料可查,而無法知道。

  行傳十二章記載,他母親馬利亞與使徒們相識(徒12:12),她很可能是一位經歷了五旬節聖靈降臨聚會的信徒(徒2:1-4)。彼得由天使救出監牢後,就往他母親家,那時使徒與許多門徒都在他家聚集,為彼得禱告。他的住家可能是頗大的樓房,後代信徒喜歡從聖經此段的記載,流行稱呼「馬可樓」。因此,他的家境被認為頗富有,我們也從此段記載看出,初期教會是家庭教會型式。甚至有人推測,徒二章五旬節聖靈120人聚會,及主在世時與十二個門徒的最後晚餐,都是在他母親家。

二、成長

  馬可與彼得關係非常密切,可能是因為他母親與使徒們相交之緣故;一般相信,馬可是在少年時經彼得帶領信主的,彼得說馬可是他屬靈兒子(彼前5:13);另一位對他成長影響很大的是做保羅同工的使徒巴拿巴,他是馬可的表哥(西4:10)。少年的馬可認識初代教會的使徒和領袖們,並對此階段基督教運動有著深刻認識,實際上也以行動介入,並在他身上建造了基督生命的基礎。但他可能也受富裕家庭子弟習性的感染,耐苦意志較弱,喜歡安逸的生活。致個性上不成熟,易有情緒表露。

  徒12:25,巴拿巴同保羅完成託捐任務從耶路撒冷回安提阿教會時,將馬可一同帶來;顯然的,巴拿巴有意將這位少年表弟帶在身邊,接受保羅與自己二人的栽培,依當時習俗是二人收了馬可為弟子(徒16:1-3)。馬可必定經過了一段訓練學習,在第一次奉聖靈差派宣傳旅行時,做了二人的幫手(徒13:5)。首站來到居比路,馬可都在他們身邊。但離開居比路,繼續行程來到旁非利亞的加別,馬可卻離開這次宣教旅行,自行回耶路撒冷(徒13:13)。

  馬可離開的原因不明,他的這個突然的舉動,可能是因為經不起宣教生活的艱苦,而影響情緒。也可能是因為聖靈呼召沒有在他心中成了親身的經歷,使他無法體會兩位前輩使徒為何有那麼大的心志,能不顧性命投入神的宣教呼召中。不管實際情形如何,他的離開給了保羅很壞印象。畢竟,臨陣脫逃是不許可的。保羅和巴拿巴計劃第二次宣教旅行時,巴拿巴提議再帶馬可同行,遭到保羅反對(徒15:38)。二人因此分開,巴拿巴帶馬可往居比路去(徒15:39)。

三、蒙主重用

  馬可用巴拿巴到居比路後,兩人往後的行程聖經中沒有記載,似乎此後馬可的事蹟消失不見了。然而,在後來保羅書信中又多次出現馬可同保羅在一起。西4:10提到馬可與保羅同坐監。由此,相信保羅與馬可分開後,馬可必定感激巴拿巴給他的愛心照顧,巴拿巴為人性情柔和,能以更大的耐心寬容接納馬可的不成熟性格,鼓勵扶持他,馬可的生命也因此大大轉變。另一方面,保羅經歷了使徒職務鍛鍊,在基督裡待人的態度也有長足進步。因此,兩人完全彼此接納,在神的事工同心合意。保羅甚至對歌羅西教會信徒說,如果馬可到他們那裡,一定要接納他。

  保羅書信中,另外兩處也提到馬可;提後4:11,保羅要提摩太來羅馬時,將馬可帶來,理由是馬可對保羅傳道事工有益。而此時是保羅傳道事工最後階段,馬可應是很長的時間一直與保羅在一起,成了保羅得力助手之一。他在主裡的生命已臻成熟,事工心志專一,極受保羅信賴與稱讚。另一處是門24節,此處說到馬可成了保羅同工,由此看出晚年的保羅對馬可的器重。

四、馬可的著作

  聖經馬可福音被證實是馬可寫成的;馬可同時也曾一度是跟隨彼得的,經常在彼得身邊(彼前5:13)。馬可福音是彼得口傳,馬可記錄下來。從耶穌許多生平事蹟中,經聖靈感動選擇寫成了受苦的基督。反映了基督徒當時受逼迫苦害的處境,因他們正在羅馬尼祿皇帝大迫害下。馬可福音鼓勵並堅固他們的信仰,並繼續將福音傳向羅馬政權下的外邦人。

  因此,馬可福音多注重主的行動,表現的手法幾乎是客觀性的,而少有加上作者評論;文字表達明潔、生、簡略並直接而有力。書中充滿了人對主事蹟與話語的反應動作。少用比喻,多用神蹟,主的演講較少。對在羅馬政權下的外邦人甚為適合他們的興趣與需要,也給當時受壓迫的信徒極大安慰。

  符類福音書中,馬可福音是最早完成;一般聖經學者都相信,馬太與路加都援用了馬可資料。馬可直接自使徒彼得口傳對主生平事蹟的敘述,他自己對這位主的生命有極深刻的認識,成了主極重用的僕人。由他將資料記錄下來,非常真實無誤。也是他對基督教重大貢獻。

五、後記

  馬可原是一個同許多接受主救恩的人一樣,有著不成熟的性格難處。然而,主極愛他,造就了這位軟弱與不完全的人。使他自挫折失敗中再起來,成了主重用之人。給了我們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