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

青年事工的昨日今日明日

人氣3888
管理同工 - 各樣事工 | 2013-07-29 21:16:44

討論者:吳華青長老、吳繼美姊妹、唐棣弟兄、呂允智弟兄、丁達剛弟兄、彭懷冰弟兄。

紀錄者:談梅琳姊妹。           

整理者:呂允智弟兄。

        一、青年聚會

 

 最早參加金山街聚會的一批青年,如廖仲捷弟兄(現在浸信會仁愛堂牧會)、查逸錕弟兄(校園團契的創始人)等。他們當年自大陸來台,大多未固定參加教會,在中山南路國語禮拜堂聚會,後來因李繼聖老地兄開始查經,他們就被吸引過來。後來在第一女中禮堂開培靈佈道大會後,主日聚會暫借植物園攝影廠為聚會所在,這時候才開始有青年聚會,由張希臻姊妹負責,地點仍在金山街李宅,此時主日學的兒童工作也開始了。後來查逸錕弟兄接下負責,青年人數增長的極快,屋子幾乎容納不下。後來因品流複雜,不能控制,不得不暫停青年的聚會,大家還是參加教會聚會,卻也有因此離開的。

 到了一九五一年建堂後,一時也未能恢復青年聚會,直到一九五二年李老弟兄赴南洋開創事工後,再翌年(一九五三年)重新開始青年聚會。當時是由張統華弟兄(現在香港靈糧堂牧會)負責,林強弟兄(現在台中聚會處配搭)幫助。一九五九年,張統華弟兄去埔心工作,這時就由林強弟兄帶領青年聚會,當時還有金丹列弟兄、陳華星弟兄一起幫忙。此時的聚會人數一直不多,聚會的型態也非常保守,姐妹在會中都遵守聖經蒙頭的教訓聚會。

 林強弟兄去台中後(一九六七年),就由陳華星弟兄與金丹列弟兄一同帶領青年聚會。

 一九六九年,因著實質需要的不同,青年聚會開始分組聚會,分青年組(高中畢業以上)與少年組,青年組在閱覽室聚會,先後的主席有彭懷冰(現校園團契南部負責同工)、程立年(在美進修)、吳澄波(任職於高雄張老師)、呂允仁(在美進修),少年組在會堂中聚會先後主席有屠德銘、屠金鑑(經商)、況頂立(在美進修)、張文雄、陳澤霖(在美進修)、呂允智(任職於電力公司)。於一九七三年,因當時情況及「分久必合」的心理再度合併。合併後至今,歷屆主席為陳宗賢(現在中正機場任職)、呂嘉穀(在美進修)、陳澤霖、丁達剛(服役中)、彭懷真(現台大會研究所進修)、呂允智、現任主席為黃志豪(現台大資訊系就讀)。

 合併後一些相關的青年事工就開始發展。一九四七年高中主日學成立,其他有國中少年團契,高三禱告會,核心追求小組等也相繼成立,整個主日學教導系統的延伸也就有了一個大概的輪廓。

 二、福音隊

 在金山街聚會的時候,有了新公園的福音隊,禮拜六下午,帶了樂器、單張、穿了福音背心,就利用音樂台作傳福音的工作。一九五三年組成福音樂隊,也常在新公園、植物園等處傳福音,亦常遠征北投、大溪等地。新公園的工作因政府回收音樂台而停止,福音隊重點轉向植物園。那時主日上午聚完會後,弟兄姐妹就帶著小椅子,詩歌布幅等,在植物園荷花池邊展開福音聚會,往往談到下午三點造就聚會之前才收拾回來,參加聚會,很多弟兄的講台操練就是從這裡開始的。到植物園各處草坪加設鐵欄杆之後,這個福音隊才停止。

 教會的福音工作重點轉移到主日上午的聚會,有一段時間,參加主日上午聚會的人數相當少,後來在一九七三年,由魏思道弟兄和唐賢鳳弟兄提議,以英文講道中文翻譯的方式,吸引人到教會來,再以講台福音信息,會後個人談道配合,使得全教會都為福音事工動員起來。英語講道聚會歷時三年多,再加上青年的主日學事工逐漸發展,致使今天主日上午的福音聚會,仍然相當蓬勃。

 青年福音隊,也開始了另一種型態,就是幫助各地教會,有幾天的福音事工,一九七一年有虎尾福音隊,由陳華星、左守拙二位弟兄領隊,其後數年還陸續有林口福音隊、龍潭福音隊、五股福音隊等。同工有吳繼德、程立年、彭懷冰、居乃壽等人。另外持續的有在七堵閔姊妹家的兒童主日學,也由福音隊同工每週固定去服事。

 一九七七年開始,青年福音隊漸趨穩定,以暑假出去傳福音的方式,和常人較少去的路線,在福音沒有到過的地方作撒種的工作。由陳華星和彭懷真二位弟兄負責:一九七七年去木柵菁桐;七八年去福隆,卯澳;七九年去新竹錦山,八年去台北恆巴陵山地。

 最近數年來的植物園福音隊,不定期還有舉行,多半為配合主日學工作的兒童福音隊。偶爾也有福音小詩班級及個人談道的工作。

 三、高中主日學

 在一九七四年八月開始,由青契輔導洪志賢姊妹開始的,專門針對高中生來訓練讀經,以整卷的快讀聖經一年一遍為目標。先後負責的輔導有許錦如、陳德軒、呂允智、賴張亮、吳毓琴、唐之、陳筱華等。每一屆都有班長,第一屆是黃承旺,其後是陳筱華、居上、戴醒宇、黃志豪、杜時曦、趙衛武等。聚會人數最多時約三十人,平均則二十人左右,聚會在每主日上午八時於閱覽室舉行。最近除了速讀聖經以外,也有小組查經、人物查經等。

 四、高三禱告會

 在教會開放閱覽室以後,弟兄姐妹在會堂中讀書的就以高三學生居多,在一九七五年高三禱告會正式成立之前,就有過好些屆的弟兄姊妹在面對聯考時,自然的在一起禱告了。一九六九年時吳繼揚、彭懷恩、陳宗賢、屠德銘等人是真正第一屆高三禱告會。一九七二年,陳澤霖、陳筱震、況頂立、談雲生等人及一九七四年丁達剛、楊淑中、談肖虎等應屆高三學生都有過一起的禱告。開始納入青年事工的一部份,是一九七五年,第一屆高中主日學學生升上高三時,由洪志賢姊妹帶領,彭懷真作聯絡人,每次聚會人數約廿餘至卅人。隨後由許錦慧姊妹帶領下一屆高三禱告會,陳筱華作聯絡人,約有十餘人參加。第三屆由張守亨、簡色嬌二位姊妹合帶,計有王仁杰、劉耀仁等廿餘人。第四屆由陳澤霖弟兄帶領,計有黃志豪等十餘人。第五屆,也就是一九七九年上高三,八年考大專的這一屆,由黃敦梅,陳澤霖一同帶領,學生人數達到四、五十人,為歷屆最多者。目前是第六屆,更名為香柏樹團契,由彭菲姐妹帶領,人數約十餘人。

 五、青年查經班

 前身是「核心追求小組」和「大專主日學」,前者為彭懷冰弟兄加入校園團契後,亦在青年聚會任輔導。當時高中主日學已成立,為了使得青年同工在聖經造就上有一完整主體系,乃成立此小組。起初在拜日晚,後改在拜六下午五點至六點,內容從查哥羅西書,讀「住在基督裡」、「神的門生」等書,後來以時間不適合而停止。經改時間於主日晨舉行,更名為「大專主日學」,由張惠真姊妹任班長,不久又告停止。至一九七八年秋,同工會覺得有更進一步造就學習的必要,乃由丁達剛弟兄重新開始「青年查經班」,內容為查考羅馬書,討論「五個祭物裡的基督」等。七九年夏,丁弟兄入伍,先後由彭懷真弟兄、唐棣弟兄及吳華青長老及各同工分別帶領。目前由唐棣弟兄帶查尼希米記。每次聚會約七、八人至十餘人。

 六、其他

 青年事工中,尚有詩班、兒童主日學、甘露等均是極重要的工作,需專文報導,不宜一筆帶過,故在此略而不提。其他尚有一些零星報導,均簡單提出以資紀念。

 教會雖每年皆有夏令會,然而青年事工因著特殊的情形亦偶而會舉辦小型退休會。早年為特別型態的特別聚會,用假期中之數日下午到晚上時間,安排一系列聚會。於一九七一年七月初借北投道生神學院舉辦,一九七九年初亦在會堂內舉行,一九八年夏曾借石門營地,各有兩三天,參加廿人至四五十人不等,對青年事工不無幫助。

「南海籃球隊」於一九六九年夏初次成軍,穿著「南海」球衣遠征彰化建國商專參加教會夏令會,至今已十二年了,第一代隊長邱南翔如今已身為人父,體形不復當年而「帶球」走路了,昔日之戰友羅延量,何茂成等亦天各一方。當時常在師大練球,還記得暑假中每逢拜一、三、五一大早,小將們就在球場邊一同晨更,一同練球。凡我隊友思念起往日情景,定然回味無窮,除了在每年夏令會要出戰台中隊及各地聯隊外,還經常與台北各教會球隊切磋球藝。印象中出戰過會幕堂、靈糧堂、靈光堂、大坪林貴格會及信友堂等諸隊,雖然屢有勝負,但不管每位球員還是啦啦隊員,總會發現「南海隊」對於弟兄姐妹彼此的關係加強,有相當大的幫助。至少使大家突破了只是在一起聚會的那種關係型態,使彼此更能在生活中有所關連。

 會堂後方主日學教室改成閱覽室,是很早以前的事了。最初是為了教會中的學生,後來外邊的學生也來唸書。這些年來,有很多的青年人是從閱覽室進入教會的,這種打開大門的作法,有著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於會堂對面是建國中學,有地利之便,因此也借給建中團契,建夜補團契聚會。歷年來有不少高中生信主後,也參加我們的青年聚會。其他還有點點滴滴,卻一時也記不下了。

 七、未來的發展

 十多年前的青年聚會,多為教會成年弟兄姊妹的兒女們。所以在青年聚會中,很容易發現一家家的弟兄姊妹是聚會的組成單元。今日的青年聚會,每次約有七十人左右聚會,人數雖然大致稍有增加,可是有極多的人是在學生時代才信主的,參加教會的時間並不長。可以預見的是,今後的青年福音工作,仍當以學生由尤其是高中大專生為主;而青年造就工作,就更當予以栽培,使能投入教會的整體事奉中,在真理上生命上,合乎主的心意。固然目前的青年事工中,還有一些困難存在,但我們清楚的知道,神仍然繼續不斷的把福音的異象擺在我們中間,而青年同工也有意願追求心志,承先啟後繼往開來,把福音的火種不斷地延續下去。

─轉載自30週年特刊

走過四分之一世紀的『愛的團契』-陳宗賢

人氣2237
管理同工 - 各樣事工 | 2013-07-29 21:15:22

在民國六十四年八月,有一群南海路教會的社會青年醞釀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聚會,以增進彼此在主內的情誼,分享工作經驗,討論職業上的各種問題並共同尋求靈命上的成長。當時積極推動的弟兄姊妹有傅平、邱南翔、林蔚儒、沈孝端、陳慧玲、呂允仁、屠德銘、林慧齡等。記得在同年八月七日有好幾位弟兄姊妹邀劉家煜叔叔在南山咖啡店樓上,討論聚會的形式、內容和這個團契的名稱,經過冗長的意見交換後,大家同意定名為「愛的團契」,並邀請韓吳期敏姊妹和劉叔叔為團契輔導,決定每週六晚七時在現在的傳道人辦公室聚會,同時歡迎非基督徒參加,作為傳遞福音的管道。

「愛的團契」成立之初,韓吳期敏姊妹偏重於基督化家庭的教導(當時全為單身貴族);劉叔叔則以團契契友之共同問題及靈修等為重點。劉叔叔並以腓立比書二章四、五節經文:「個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你們當以基督的心為心」定為「愛的團契」的座右銘。一時之間,參加者甚為踴躍,凡工作上有難處者,相互鼓勵,待人上有嫌隙者,彼此勸勉,查考聖經、靠神的話語堅定不移,彼此代禱勝過各樣試探,以愛相繫,聚會人數迭有成長,許多慕道者亦聞風而來,除了肢體相顧、靈命扶持之外,藉此機會福音廣傳也成為愛契重要的使命,各人邀請同事、同學、親友,見證生命的改變,分享生活的得勝,無論得時與否,種子總是撒了,果實可能散於各地。輔導劉叔叔經常勉勵大家,各人帶五餅二魚來相互供應,不可完全依賴他人的供應,因而勉勵弟兄們「講台的操練」、吃乾糧、受造就、作出口,雖有困難,總是跨出了重要的一步,至今仍持續不斷的學習操練中。

 當然,要把一個團契帶動起來,使聚會固定,契友準時參加,在當時台灣的經濟情況,每個弟兄姊妹都為工作盡力打拼時代,實在不容易。因此我們每次聚會都會針對職場和交友擇偶等實際生活問題,例如:「基督徒如何面對工商機構兩本帳的問題」;「信與不信可否結婚」等問題,經過熱烈討論,提出基督徒應該採取的立場。我們也有過系統性的查經,邀請講員來分享,有一段時間弟兄和姊妹曾分開聚會(有姊妹已做媽媽了),靈修書籍的讀書報告等多元化的聚會方式,以滿足不同的需要。

二十五年走過,愛契成立了許多家庭。彭懷冰、臧玉芝與愛契同齡,自民國六十六年九月呂允仁、許素文開啟了一波結婚風潮,民國六十七年有盧定昶、陳慧玲,黃重生、陳琇璧,彭懷恩、鄭台芬,謝文榮、陳慧齡,沈孝端、陳以明,等五對;民國六十八年有蔡錦風、林蔚儒一對;民國六十九年有陳宗賢、陳美月,傅平、何光北,屠德銘、靳黛等三對,民國七十年有呂允義、施善美一對;民國七十二年吳澄連、郭玉姬一對,多人未列入名單,無法詳載,從此愛契從單身的社會青年逐漸邁入另一新階段。

在愛契成立之後,經過一段時間,韓吳期敏姊妹因韓偉弟兄(時任陽明醫學院院長)創辦該院事繁,且韓氏夫婦熱心愛主,參與服事神的工作甚多,無法兼顧愛契的輔導。很自然地由劉叔叔一人承擔起來,當時他擔任陽明醫學院的教務長,每週六都準時出席。每個團契的發展及成長過程都會有高低起伏的現象,愛契亦不例外,我們也曾有過興盛期和低潮期,出席人數最少時只有個位數,然而感謝主的帶領,使愛契在成立十六年後,培養了忠心愛主事主的契友至少十個家庭,目前多成為教會的同工,把榮耀歸給神。

到了民國七十年中期,愛的團契漸由夫婦組成進而以家庭為單位的聚會成員,年齡漸長,責任加重,在教會的大家庭中,自然承擔起事奉的要角。有講台恩賜的,作教導;有牧養呼召的,進修作牧人;有人長於行政,有人通曉財務;守望代禱,各按其職,參與教會的各樣事奉,並支持傳道人深造,設立「愛的專款」支助在學青年,學習「在肢體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使神的家有糧,福音的工作得以進展,更是蒙福的見證。

民國八十三年一月八日的中午,資深愛契契友十八人為表示對劉叔叔十六年來,無間斷的擔任愛契輔導,特別假台北市濟南路「金廚」餐廳,舉行了一個別開生面的退休宴,歡聚一堂。因劉叔叔表示已從陽明醫院退休,且往日的社青人如今已年近中年,在事業、婚姻家庭、子女教育和靈命的進深上都已長大成熟,本身已足以擔當年輕一代的輔導,所以一再懇辭輔導名義,改為愛契契友之一,仍然關懷大家,為眾人代禱,照樣參加愛契的聚會,不改初衷,畢竟以往這漫長的年歲陪同契友走過歡笑與流淚的黃金歲月,這是他感到神所賜的莫大的祝福。

現在愛契仍保持每月二次聚會,一次為愛筵和讀書分享,另一次為德銘弟兄帶領的查經。愛契不但沒有隨時間而褪色,聚會人數反而增加,內容充實,因為正如團契名稱所傳達的:愛是生生不息的,二十五年(四分之一世紀)的愛契史,剛好是本教會成立五十週年的一半,瞻望前程,希望它能以神的恩典,保守每一位契友和他(她)們的家庭,並以神的愛吸引更多的新契友以興旺教會並散發出基督兒女光和鹽的見證。

愛的團契-劉家煜

人氣2229
管理同工 - 各樣事工 | 2013-07-29 21:13:36

 緣 

 主後一九七五年八月七日,在和平西路附近一家冰店,好幾位青年弟兄姊妹相聚交談。談話間,大家都深感生活中有許多像職業、戀愛、婚姻、家庭和信仰的實踐等等方面的問題,需要經常有機會在主裏彼此相交、相互關心、分享快樂、分擔憂慮,使我們的信仰能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真正做到肢體相連的境地。因此,在幾位有心人的熱心推動與教會的贊同下,經多次聚會,終於成立了一個屬於畢業生的團契。在幾經推敲和討論之後,定名為「愛的團契」,以期做到真正彼此相愛的教訓。這個團契的成立,基於在職青年弟兄姊妹們的共同需要,因此也以在職青年團契基督徒為主,但也歡迎任何年齡、階層的基督徒甚至非基督徒參加聚會。當時經團契決定,邀請我及吳期敏姊妹為輔導。左守拙弟兄雖無輔導之名,實際上他是促成「愛的團契」的第一功臣。

 摸 

 初期階段可說是處在摸索的狀況下,當時雖然大家都有一股熱忱,但部分成員因著工作或家庭的限制,以及部份人對團契抱持觀望的態度,聚會光景不算太順利,而且還有點「五分鐘熱度」的徵狀,反應在聚會上的現象是出席人數及不穩定。講員雖然有供應,但契友缺乏相對的反饋,有時聚會人數少的可憐。不免讓人對當初發起這一團契的異象起了懷疑,是不是由於年輕人的衝動,沒有在成立前作一番週詳的考慮,以致落到虎頭蛇尾,貽人笑柄的處境?

 再 

 當時少數堅持團契要存在下去的人,除了迫切禱告求神帶領之外,祇有再次檢討何以團契的光景會如此?有什麼挽救之道?結果,清楚的看見了團契的異象和目的如下:

一、團契是基於共同的需要,為設法解決共同的問題而產生。

二、團契的目的是——使信仰與生活打成一片——生命的追求和事奉的學習。

三、團契的內容是有深度的、生動的心靈相通。

四、團契的方式是多樣化的。

五、團契需要全體契友的認同才能成長,不是屬於某一人或少數人的。

 又經過一次生產的陣痛,團契勉強地生存下去,但是吳期敏姊妹因工作繁忙,不能續任輔導,使團契少了一位有力的支持者。同時在一九七九年四月十九日的一次同工會上,選定腓利比書二章四、五節作為團契之友的座右銘:「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你們以當基督耶穌的心為心。」

 成 

 經第一任主席沈孝端和第二任主席屠德銘二位弟兄的艱苦支撐和不斷地付出,團契終於開始有了新的生機,聚會的人數逐漸增加,內容也相當活潑、豐富,大多都自己談自己的問題,偶而也邀請講員來。為使團契事工能有充分的準備,並提供同工靈修的機會,我打開了寒舍,在每個月逢雙的週四晚上,在我家舉行同工會,逢單的週四則在教會作正式的聚會。在沈、屠兩任主席之後,此時參加的核心同工有沈孝端、呂允仁、屠德銘、謝文榮、陳宗賢等五對夫婦以及林明雄弟兄,一時陣容大為加強,每次在教會的正式聚會有二十人左右。為分擔主席的沈重責任,從此一年由四位弟兄輪流負責安排三個月的聚會,而陳華星弟兄也被邀每次簡介一卷聖經,從創世紀講到啟示錄,現已快講完舊約。陳弟兄不但每次風雨無阻地來給我們屬靈的供應,同時也親自參加同工會,教會的各位長輩也都來勉勵過,使大家得到很多激勵。

 展 

 所有有關教會事奉的工作,都受同一個原則所支配(詩一二1):「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神的愛親自感動和催促我們,憑個人肉體的喜好,沒有人天生會愛神和服事神的。因此我們求神的靈做感動、激勵的工作,也盼望青年弟兄姊妹順服神的感動,答應神的呼召,共同來參加與青年們自己的團契,追求自身靈命的增長,並操練、學習和眾弟兄姊妹搭配事奉。

 我們希望在未來的一年內,增加五位夫婦為核心同工,使團契的主要事奉者達到十對夫婦,那麼也許就可以對整個教會發生一些功用。

─轉載自30週年特刊

以馬忤斯-陳烱

人氣5263
管理同工 - 各樣事工 | 2013-07-29 21:12:34

一、開辦日期:本分校開辦於一九五三年,至今已有廿八年之歷史。

二、課程編制:全部為中文課程,計有十一卷:分為初級四卷,中級四卷,高級五卷。每卷有十二課、十四課、廿一課者,合計一百七十九課。學員作完每卷課程後,均獲贈精美封套。

三、課材來源:開始時向香港分校購買。自一九六七年起,大部分課程有本校重新翻譯,自行編印,內文較前通順,方便學員研習。

四、經濟來源:所有經費均由愛主弟兄姊妹奉獻。

五、工作人員:感謝主奇妙安排,自創校至今,歷經同工多人,全屬義務事奉性質,無一為受薪者。

六、學費全免:凡參加函授研讀學員,一律全部免費。至於清寒及在監受刑學員,並寄贈聖經、郵票、自修書籍、日用品以及寒衣等。刑期屆滿出獄者,亦酌情資助旅費。在台東監獄內,本校曾被譽為「最有人情味的函授學校」。

七、同 會:總校校長及職員來台考察,曾舉辦數次同學會,參加者十分踴躍,其中蒙恩得救者所作見證亦頗為感人。

八、參加區域:遍及台灣全省、金馬澎湖,以及新加坡等地。

九、參加人士:軍、公、教、農、工、商、學、基督徒、傳道人等。

十、畢業獎勵:各級畢業均發給證書。另增證章乙枚,以資紀念。

十一、希  望:晚近因工業社會影響,一般人以無閒暇閱讀研習,學員逐漸減少。盼望為此聖工代禱,介紹親友參加。讀者中如尚未研讀函授課程者,歡迎報名參加。基督徒如自認對基本信仰已清楚明瞭,可從中級課程開始研讀。

─轉載自30週年特刊

姊妹們的服事-林黃世英

人氣1521
管理同工 - 各樣事工 | 2013-07-29 21:10:43

  自教會三十週年感恩,一轉眼二十年又過去了,今年已是五十週年感恩。感謝神的恩典一直保守我們到如今,還能在這一片土地上的房子裡一同敬拜、一同事奉,我們的房子,也由簡陋的修成有各樣現代設備的會堂,因此,我們更當興起作工,同心建立基督的身體,保守教會的見證。

  說到我們有姊妹會到如今,也幾乎五十年了,在教會裡,凡是沒有上班上學的姊妹,都是姊妹會的成員,我們儘量邀請姊妹參加,因為一個基督徒不是只有主日來作禮拜而已,其它六日卻過與教會無關的生活。教會是神的家,是基督的身體,每一個基督徒都是肢體,因此,有肢體交通、有配搭事奉,也因此,有了姊妹會。其實,姊妹會不是一個組織,也不是一個團契,我們沒有主席、會長、輔導等等名稱或職分,我們中間只有負責姊妹,不是由投票選舉出來的,乃是神自己所興起的,所以沒有任期或是改選等等,只要一受託,就忠心服事。

  「站地位」、「服權柄」、「不出頭」是我們從開始所領受的教導,也是姊妹服事的原則,所以姊妹的服事是隱藏的。

  謹將姊妹的服事分享於後:

一、姊妹禱告的服事:

  禱告沒有人不能,但除了為自己的需要禱告外,為教會禱告、為別人代禱卻被許多人所忽略。禱告是屬靈的爭戰,主尋找代禱的人,姊妹禱告在教會中非常重要,不是在大眾中開口禱告,而是暗中在主前屈膝,比許多看得見的活動更重要,在家居生活中作個禱告的人,在屬靈爭戰中與神同工。住帳棚的雅億沒有上戰場,卻是在家居生活中認識敵人,到時用帳棚的橛子打傷敵人的頭,使全以色列得勝,這就是象徵暗中的服事。姊妹不是去站講台,神揀選姊妹作禱告的戰士,神正等候聽暗中的禱告,使弟兄的講台有能力,神的話語得釋放。

  姊妹的本性是細心、關懷,在教會裡有許多事或人被弟兄忽略了,姊妹就藉著暗中的禱告來補上這缺欠,甚至是破口,教會有什麼問題時,不是指責、不是批評,更不是起來建議、發表意見,神看重姊妹暗中的禱告,因有暗中的禱告,使神的旨意得以通行。

二、舊約底波拉的服事:

  有一次在姊妹會中,來了幾位日本和泉教會的姊妹,我們請他們中間一位姊妹起來有一點話語交通,這位姊妹站起來,第一句話說:「你們真美啊!」隨著又說:「你們都蒙了頭。」當然他不是以這一塊蒙頭紗為美,乃是指這蒙頭所表明的「順服」。她說:「姊妹順服、安靜在神面前是最美的,我們的教會也是這樣。」可惜許多人不明白為何姊妹不能出頭,他們往往提出聖經裡舊約的底波拉和新約的百基拉為例,認為女人可以作頭,又可以開口教導男人。但他們卻忽略了底波拉起來不是作領袖、發號施令(士5:7),當時以色列中的紊亂、官長停職、百姓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底波拉興起是作以色列的母,牧養這失喪的、軟弱的,這是神的心意,牧養神的羊群,底波拉是先知,她有了神的話,也信神的話,她卻不是自己披掛上陣,乃是將巴拉召來,將神的指示告訴他,鼓勵他興起上前,巴拉受她的鼓勵就出去爭戰(士4:89),因巴拉的膽怯,底波拉就一同上去,這是姊妹的工作,站在弟兄後面,支持他,用真實的禱告托住他,不是要取得他們的地位,代替他們的工作。

三、新約百基拉的服事:

  新約的百基拉,也沒有因為明白真道,就以為比亞波羅強,而當眾指教、糾正,乃是帶亞波羅回到家中,將神的道講解明白、細心教導,使亞波羅可以去宣講,這就是有恩賜的姊妹,是隱藏的,卻是造就人的,不爭名份、不在話語,乃在行為(羅16:34),是忠心的同工。

四、友尼基、羅以的服事:

  友尼基、羅以在家從小教導提摩太,使提摩太長大後成為保羅的同工,兩代女人在家默默的教導、扎根,這份隱藏的服事是神所看重的,他們是與神同工,雖沒有人看見,卻是不可少的。

五、姊妹關懷的服事:

  愛心關懷不是理論,乃是生活的實踐。我們在聚會時都是歡歡喜喜,誰知道各人的痛苦與難處?所以需要探訪,在不同的生活環境中去認識、了解,這是我們的探訪,用愛心關懷、細心了解,然後成為我們的負擔,在主前代禱,有孤身的老弱肢體更需要探訪,然而,我們還是做得太少,姊妹在這方面當有更多的學習與擺上。我們也鼓勵姊妹財物的奉獻,當時門徒中間有幾個婦女,是用自己的財物供給主耶穌和門徒,主接受他們的供給,所以我們經常有一點為傳道人、同工及有需要之肢體的擺上,我們從來不向教會要求任何津貼,也不舉行定期的郊遊或聚餐,有時為了擴大肢體交通,而舉行姊妹愛筵,均由姊妹自己備菜。姊妹在教會裡的事奉是隱藏的,學習少說話,默默為主擺上。

    我們每禮拜四有姊妹聚會,是姊妹的講台,過去數十年中興起多位作出口的姊妹,輪流傳講神的話,從未安排聖經以外的講座或專題,因為神只要我們聽從祂的話,行祂一切所吩咐的。每逢第五個禮拜四就有擴大交通見證,使更多姊妹有機會話語交通。每禮拜五有姊妹禱告會,前面先有一點查經,由姊妹輪流帶領,以後就是禱告,雖然人數不多,但從來不停止,就是我們每禮拜四的姊妹聚會數十年來也從不因任何年節或例假停止過,甚至元旦、除夕都照常聚會,這是神的保守。

     曾聽人說:「南海路的姊妹最聽話、最順服。」這不是因為我們的頭上蒙了頭紗,乃是因為我們已明白真理、遵守真道、按照神的次序「站地位」、「服權柄」、「不出頭」。

  二十年又過去了,往後的日子不知還有多久?願姊妹們儆醒謹守,等候主來,忠於自己受託的一分,行在神的家中。

隱藏的服事─姐妹會-林黃世英

人氣1395
管理同工 - 各樣事工 | 2013-07-29 21:09:03

 南海路的姊妹會不知何時開始,而我來的時候是一九五七年的三月,那是神的僕人李繼聖老弟兄,要我來與姊妹們一同事奉,當時我是懷著戰兢的心情來,因為不知神旨意如何;然而在第一次的講台,就覺得靈裡非常釋放,會後又受兩位老姊妹的鼓勵,這給我一個確實的印證,就這樣繼續下來,直到今日。但我仍然是存著戰兢恐懼的態度,與姊妹們一同學習,首先要感謝的,是神賜一位最好的同工呂鈕敬華姊妹,與我分擔講台,雖然有人說,同工最不容易,但這些年來我們之間,搭配的合適,從來就沒有爭執過,她的溫柔與細心給我很大的幫助。

 論到我們的姊妹會,雖稱為「會」,其實沒有任何組織。我們有好多負責姊妹,都不是選舉出來的,乃是從聖靈的感動,顯出各人不同的恩賜,有了負擔,就甘心情願的服事。我們也沒有同工會,很多事情都是藉著禱告帶到神面前,讓神自己來處理。所以除了每禮拜四的姊妹聚會外,每禮拜五下午有姊妹禱告聚會。這些同心禱告的姊妹,就是最好的基本同工。雖然我們的禱告形式並不熱烈,還有些姊妹很少開口禱告,但神是看人的內心和人的態度,有聲無聲的禱告都蒙悅納,要緊的是同心。

 每次禱告會中,先有一點查經,是特別有關禱告方面的真理和亮光,藉以加強我們禱告的信心與負擔。

 每禮拜四下午的姊妹聚會,所注重的的是講台信息,多半是培靈、造就,有時在特別安排之下也傳福音。從開始到如今二三十年沒有改變過聚會的方式,不像很多地方的姊妹會,為要引起姐妹對聚會的興趣,常會安排各樣活動節目,如郊遊、插花、烹飪、手工藝……等等的教導。這些活動不過會暫時吸引一部分的人,而人心中最需要的是神的話;所以我們姊妹會,除傳神的話以外,不把這難得的寶貴時間做其他活動。我也從不敢違背起初的呼召,餵養我的小羊,這也是每一個對教會有託付的弟兄姊妹必須有的看見。

 我們也不是單聽講台的傳,我們也操練姊妹的講,自一九六五年四月開始,每月的第四禮拜四有「姊妹操練」每次安排四位姊妹,各作十分鐘的短講,開始的時候,姊妹們都很害怕,而聽的也以為聽不到什麼,所以第四個禮拜四的人數最少,但以後就越來越好,每次的操練無論是交通或見證,都能叫人得供應,現在已由每次四位姊妹,減至三位或兩位,甚至有幾位姊妹實在可以獨當一面的。而且第四個禮拜的聚會人數不比平常聚會少,有時還更多一些,可見一個聚會,只要有供應,就會有人來,都不必用人的方法爭取人數。

 說到姊妹會的人數,這些年來記在名冊上的有二百八十多位。其中有許多已出國去,到主那裡去的也不少,也有一些失落的,這是我們的虧欠。今日經常來聚會的有七、八十位,近年來就停留在這一個階段,也是我們當省察的。除了聚會以外,我們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姊妹的探訪。每禮拜三下午有姊妹分組出發探訪,雖然我們作得還不夠理想,但靠主的恩典,從開始到如今沒有中斷過。我們訪談的目的不只是邀請來聚會,更是藉著探訪進入姊妹的家,作更深的交通,了解她們屬靈的光景與生活的情況,這樣就會帶來代禱的負擔,使憂愁的得安慰,有缺乏的幫補;因為代禱的負擔是由交通得來的,這樣會使我們的代禱更實際,才有真正的彼此相顧、彼此相愛。

 除了探訪外,自一九七三年四月開始有姊妹通訊,本來所用的印刷邀請信,改由姊妹的親筆寫信,這樣才有親切感,使收的人更重視,幾位有心願的姊妹擔任寫信給凡缺席兩次以上的姊妹,電話也是主裡交通的最好工具,現在差不多每家都有電話,當我們想到那一個姊妹的時候,就可已撥一個電話來一點交通(當然不是聊天),或提醒她一下聚會的時間,免得有姊妹是因為太忙而忘記了聚會,其實她們並不是有意不來。

 我們更希望弟兄們起來探訪,因為姊妹中仍有很多是丈夫尚未信主,最好我們弟兄能去探訪他們。姊妹除了探訪姊妹之外,也應該探訪弟兄們未信主的妻子,這樣把福音先送到家中,使全家歸主的應許得以實現,這比一年幾次例行的佈道會實在。

 近幾年來,我們中間還有一些姊妹會每禮拜六下午往三軍總醫院探訪病人,這是應該院的醫務團契之邀請,希望姊妹們懷著媽媽的愛心去探訪住院的病人,因為他們多半是服役中的年輕人,姊妹們也不辭辛苦的去了。

 最近我們才成立了一個姊妹詩班,由吳袁鳳蓀姊妹指導訓練。我們的目的不是為獻詩或表演,乃是為幫助姊妹們在聚會中能把詩歌唱的更準確,因為有了姊妹詩班,可以在姊妹聚會中發生領導作用,影響其餘的姊妹,免得如一般所說,姊妹會唱的最差,是實在的話。因為我們從來不注意,本來唱詩不只有心中的讚美,也要唱得和諧,可以說這是詩班的任務。

 至於教會的清潔,一向是由姊妹負責,自聚會的每一凳子,到辦公室的桌子,以及洗手間的洗刷清理,都是由姊妹親手去作。我們若往後面去看看,常會發現七、八十高齡的姊妹在殷勤的洗刷洗手間,這是出於甘心情願,沒有人勉強的。姊妹會沒有驚人的工作,就是這樣默默的事奉,特別有幾位親愛的忠心守望者,從來不多說話,晝夜事奉神,是神所看為寶貴的,姊妹們所作的一切雖然不為人知,卻不是徒然的,如同埋在水底下的大石頭,沒沒無聞,卻作了支撐大橋樑的基礎石頭。當日在與耶穌同行的門徒中有幾個婦女,一同跟隨主,她們不是去工作,乃是把自己所有的擺上,供給服事主耶穌和門徒。她們不出頭,不走在弟兄前面,她們的服事,主不輕看,這正是說明了姊妹的服事,也就是今日姊妹會的原則。

 最後有一點心願,也是我們的一點缺欠,就是姊妹會中難得看見年輕的姊妹。當然年輕姊妹上學的、上班的……然而仍有個人的假期。我們中間有一些姊妹是因為平時要看家,無法出來聚會,但每逢兒女一有假期,她們就都來了,她們不肯放過能出來聚會的機會,盼望年輕姊妹們多留心我們的姊妹會,這是屬於姊妹的一個聚會和學習配搭事奉的機會,不分年齡資歷。我們的事奉已基督為中心,各肢體與頭如何不能脫節,肢體與肢體之間亦不能脫節,聯絡得合適才正常,教會才會增長,不然就會畸形。「我心緊緊跟隨祢,祢的右手扶持我」(詩638)姊妹在弟兄中比較軟弱,我們不爭取什麼,只要我的心緊緊貼著主,愛祂,忠心服事祂,祂的右手扶持我。這一節經文給我最大的鼓勵和安慰,這樣就能在戰兢而喜樂中繼續服事祂。

─轉載自30週年特刊

詩班的事奉-羅煜寰

人氣5783
管理同工 - 各樣事工 | 2013-07-29 21:04:21

 保羅勸勉哥林多教會說:「弟兄們,這卻怎麼樣呢?你們聚會的時候,各人或有詩歌、或有教訓、或有啟示、或有方言、或有繙出來的話,凡事都當造就人。」(林前1426)我們相信早期教會的聚集方式不但活潑而且不落俗套,一切都以敬拜、讚美、傳揚我們的主為中心。神希望我們不但用莊嚴的心情,也用開敞的方式來敬拜祂,最重要的是「拜祂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祂。」(約四24)

 教會詩班的服事一直都是台下動作多於台上動作,只是我們盼望每個動作都能造就人。這些年來由於神的容許和引導,經由每個主日中午的練習、主日獻詩、特別聚會、以及拜訪其他聚會處等,教會詩班逐漸呈現出底下的幾個特點:

1.詩歌練好才獻:詩歌是聚會的一部份,詩班卻不一定是。詩班在聚會中所獻唱的詩歌必須要使神得榮耀,使人得激勵,因此總要設法獻上最好的。會眾唱詩表達整個教會的獻禮,是更重要的一環,至於詩班若是達不到指揮要求的水準,就融入會眾一同讚美神。

2.班員大都兼差:我們鼓勵班員多多投入教會各項服事,因而導致練習時整體出席率不穩定。當中有站講台的弟兄、負責主日愛筵的同工、主日學老師、在其他教會配搭者,加上主日中午間或有各種的同工會,因此詩班練習時經常人進人出,大夥兒也習以為常。

3.看重靈命成長:有正確的人才能帶出正確的服事。每次聚會的配搭、每首詩歌的信息,都需要有相對的靈命為後盾,班員的屬靈光景是每次服事價值的檢定標準,而每次的練習都是激勵班員向上提昇的過程。

4.服事老少咸宜:詩班年齡層廣,曾經有大小年紀差距將近六倍的記錄。只要信服真道、無不良嗜好者均可加入,大大小小一同歌頌讚美主,感情十分融洽。指揮間或邀個別班員獨唱,放膽為主作見證,但並不高舉特定個人。

5.詞曲傾向保守:每首詩歌的挑選係以歌詞為主、旋律為輔,必須符合「根據聖經、言之有物、曲風優雅、引人向主」的條件,結果大部份採用的還是比較古老的詩歌。倒是各團契聚會所唱的詩歌,大都採用現代詩歌,算是一種平衡。

保羅勉勵歌羅西教會說:「當……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誡、心被恩感歌頌神。」

      (西 3:16)教會詩班的存在不僅為將榮耀歸給神,更是提醒眾弟兄姊妹黑夜已深、黎明將至;歌聲不輟、服事殷勤。

姊妹詩班︰向神唱詩歌頌祂的名-王清清

人氣1481
管理同工 - 各樣事工 | 2013-07-29 20:59:35

 在舊約聖經中(代上十六:六~八,四十一、四十二)讓我們看到神奇妙的做為之後歌頌神的例子很多,不論是以色列人出埃及或是神為以色列民打敗仇敵凱旋歸來,甚至約櫃從被擄歸回至進入聖所,都有歌唱的(詩班)行在前,可見在基督的國裏,詩班的事奉之重要性,它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尤其在大衛時期,他特別注重音樂的事奉,當時有名的樂師有希幔(撒母耳的孫子),耶杜頓、亞薩及俄別以東(耶杜頓之子),他們都很忠心用音樂來事奉神。

 在出埃及記(十五:廿~廿一)十五章當法老的馬匹、車輛和馬兵被拋在海中,就有亞倫的姐姐米利暗主率以婦女歌頌、讚美神。又有一次(撒上八:六)大衛殺死非利士巨人歌利亞歸來,婦女們從以色列各城裏出來舞蹈唱和說:「掃羅殺死千千,大衛殺死萬萬,雖因這樣的歌頌、讚美引發了掃羅的憤怒,以至帶給大衛諸多的苦難,但即是神許可的苦難,神就負責,保守大衛直到神的時間一到就看見神在大衛身上旨意的成就—基督是大衛的後裔。所以婦女用唱詩歌頌神是最美的事奉。

 為此在事奉的工場,有很多受到限制,但音樂的事奉對姊妹來說是最好的選擇與機會,無論你是年長、年輕,只要有〝聲音〞又有服事主的心願,就能操練成為很好的歌唱者,用歌頌、讚美來服事神。

 回顧以往(一九九年)大約是十年前的一次音樂服事,當時因吳袁鳳蓀,吳媽媽膝蓋開刀,無法持續詩班的服事,因此吳長老說:溫劉常德姊妹追思聚會需要詩班獻詩,要我帶姊妹們為這追思聚會獻詩,是在板橋殯儀館,我記得很清楚那時獻的是「何等恩友」歌,姊妹們似乎唱的特別感動人,尤其未信主的親友們更受感動,從這次的事奉中,給了我啟示,也給了我勇氣,更奠定以後音樂事奉的基礎。最主要是在這次「追思聚會」中讓我看到這是傳福音的好機會,而獻詩是姊妹們能為主做見證,也是唯一能配搭弟兄們福音傳遞,更可貴的是,藉詩歌詞句帶給家囑的安慰都寫在他們臉上。從此我們就開始每週操練,原先練唱的時間,訂在每週四姊妹會聚會前一時卅分~二時卅分,但經過一段很長的時間,發覺這個時段限制了許多上班族姊妹的機會,(因還需為她們另訂時間),為了統一並讓更多姊妹參予服事,後來就改在每週主日下午十二點三十分至一點三十分,如有需要特別加強時,再另訂時間。這樣的操練至今已有十年多,應證了這是主賜福的時間。

 特別感謝主給了我們一群愛主的同工,詩班的成員約廿人,難能可貴的是很穩定。只要有心服事主,又能配合的我們都歡迎。這是主的恩典,每次操練以禱告開始也以禱告結束,因我們深深知道,若不是主加給我們恩典,就年齡(平均年齡六十多歲),及音樂的專業都是欠缺的,然而主恩夠用,也看到主賜福在我們當中。每當我看到姊妹們練唱時那麼認真、努力、同心又負責的態度,我深深的受感動,這也是我們能一直持續下來的動力,因每個人都願為主盡心、盡力、盡性愛主。相反的有時也難免會有艱難的時刻,如人員流動、因家庭因素、或工作因素必須暫停參予,這也會帶給我們衝激與挫折感,但由於主愛的激勵與保守,使我們能勝過,也一同成長。

除了主日獻詩「追思聚會」也是服事的重點,藉詩歌作者從靈裏領受生命的經歷,帶給我們屬靈生命更深的造就,再藉著我們的歌唱把安慰與祝福帶給需要的人,往往在音樂的事奉中,不僅是個人得益處,藉聖靈的運行讓更多人同蒙恩惠。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服事,是有一位弟兄的追思聚會在上午七點三十分,姊妹們從教會正要出發(因家屬沒有車)須叫計程車,瞬間傾盆大雨,使每位姊妹都淋濕了,因大雨不好叫車,我擔心會趕不上時間,其次是姊妹們會不會受涼,雖然都上了年紀,但不愧是基督的精兵,每一位都不在乎,只怕時間趕不上,最後時間沒有耽誤,更沒有人感冒,真是感謝主。這使我想起詩篇六十八:十一節:「主發命令,傳好信息的婦女成了大群」。保羅說過:「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叫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

 我們也有幾次到醫院探訪重病的姊妹,其中有一次是丹烈弟兄從美國來電,希望我們到醫院看陳思嘉姊妹,因她患的癌症,詩班姊妹們帶幾首詩歌,還有聖經去,我們一同唱詩,一同讀經,一同禱告使她支取從神來的力量渡過最艱難的時刻。這也是林後一章四節蒙神安慰再去安慰患難中的人最具體的行動。

 除此姊妹詩班也配合青年人特別聚會獻詩,為主做美好的見證。另外從一九九八年開始,因中山南路國語禮拜堂的邀請,每月一次去獻詩在主裏配搭,彼此建造。

 值得一提的是,詩班姊妹們,不僅為主擺上時間,也肯為主獻上金錢。當我們有感動,為主除了以靈歌唱之餘,服裝上的統一是需要的,為此事我們禱告神來成全。雖然有一段波折,但神的時間一到,感動了愛主的姊妹獻上金錢(因教會經費有限,除了青年工作外,其他都要自力更生),於是第一套的制服在一九九五年正式出籠,第一次用在「追思聚會」為主擺出美好的見證。我們只有俯伏敬拜神。在詩班事奉的經歷中,看見神的手一直引領、預備,直到今年二千年正逢教會五十週年的時刻,因姊妹們為主自動自發,甘心樂意奉獻,到目前為止,已擁有春、夏、秋、冬五種制服,感謝主照著祂的應許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是超過我們所求所想。這是姊妹們為福音費財費力的明證。

 還有一件感恩的見證,就是教會演奏琴的預備,當我們感到有這需要,為主、為神的家一定要擺上最好的,就開始為此事禱告,也在週報向全教會弟兄姊妹傳遞這負擔。在這過程中,我深刻感到聖靈的帶領及做工,因價格相當昂貴,在籌措款項的過程中,發現詩班姊妹們每一位都是那麼樂意,踴躍奉獻。原來定價六十多萬,幾經商量最後到幾乎只剩一半的價格,不到一個月也已收到二十多萬,但還是差了七萬多元,最後由一位愛主,也是有薪階級的姊妹全部承擔,終於在一九九九年一月三十一日看見神的作為款項出於詩班姊妹們的熱心奉獻。這讓我又一次學習到神的信實,也應證起初的感動是出於神的。曾經有人建議向某某人捐款,但我拒絕了這個建議,堅持不要代替神做事,也不可勉強人,只要我們對神有芥菜種的信心,就能看見神的作為,一切榮耀、讚美歸給坐寶座的羔羊。

 十年的服事,看見神不斷把祂的恩典加在姊妹詩班當中,不僅給我們每位同工願盡心、盡性、盡力愛主,也把恩賜不斷傾倒下來,過去一首新的詩歌要花八週的時間,但現在只要三~四週二部合聲就能完成。看到姊妹們的進步,我們只有感謝,不敢自誇,因為每一位姊妹都很努力,也肯配合,神就向我們施恩。在此也要謝謝年輕的林恩平姊妹,她用主的愛包容我們這些奶奶、媽媽五音不全的事實,用很長的一段時間來指導我們發聲,藉著她的指點,音色得到修飾,直到現在她是幕後的同工,每一首歌經過她的協助,再呈獻在眾人的面前。

 近日因有感於葬儀社對基督教儀式不夠熟稔,往往電子琴彈下去沒有聲音,因此影響整個聚會的進行,為此在今年(二千年)四月又添購一部電子琴,專供外出使用,不只為「追思聚會」也可在家庭聚會時使用。為此也向神獻上感謝。願神恩上加恩,賜給每一位姊妹身體健壯,也給我們靈裏興盛,繼續跟隨主的腳蹤往前走。更盼望主把有心願的中青代姊妹加給我們,讓姊妹詩班更茁壯讓我們一同來唱,耶和華的慈愛,直到永遠。

我們的同工:

             吳楊碧蓮     周鄭彩鸞

             龔蔡菊珍                   陳彭傳珪     

                    鄭尚敏清       蕭玉珍

             鄒章鳳箴       胡趙默顰     

高蘊芳                      劉林娟月     

陳秀玉        謝瑞惠

陳范月梅       陳姬玉珍     

劉秀雪                      鄒邁群 

劉王翠雲      張秀蓮

鄭徐景妹      游碧蕙      

李吳瑞碧                 余王鳳雲

頭一個及早期詩歌隊-張彼得

人氣5080
管理同工 - 各樣事工 | 2013-07-29 20:54:33

 台北教會第一個詩班隊的成立,肇始於胡問憲弟兄,他是台大外文系的學生,時為一九五年,正當本堂創始之時。當時的執事會,成立了建堂委員會,先行動土,從舊照片上面,閱者可以看出當年的盛況。那些兒童們,今天早已散遍天下,為人父母了。照片上可看到本教會第一個詩歌隊,隊員有四名,就是:胡問憲、張彼得、馬昭初,另外一位姓名已經忘記了。當時唱的詩歌是胡問憲選的,因為時間太久,歌名也忘了。

 胡問憲是我平生僅見在詩歌方面有非常特別恩賜的一位弟兄,神使用他指揮台大團契詩班,也領導本教會詩歌隊。直到他去美國留學之後,詩歌隊無人主理,始由筆者出來勉強負責。

 建堂之後,教會聖工在聖靈同工之下,非常蓬勃,結果纍纍。詩歌隊在胡弟兄領導之中,亦出力不少。他所帶我們演唱的詩歌有「榮耀頌」等等名曲,在獻堂禮拜中獻唱,榮神益人。另外又成立了為小朋友讚美主的廚房樂隊。青年人中以大專同學為多。教會在讚美神的歌聲中,充滿一片祥和之氣。

 閱者在本版可以看到舊照片,乃是胡弟兄去了美國,李老弟兄去了新加坡之後,聖歌隊無人負責而解散,由筆者出來勉強的做,成立了另一批人的聖歌隊之光景,也是早期的詩歌隊。筆者的服事,在法則上與胡弟兄有兩大不同:

一、不限制參加人數。從前的詩歌隊,人數水準有限,太小太老不收。後來的詩歌對老小兼收,只要有心願歌頌神,都可以參加。

        雖然如此,原則上隊員仍然以青年聚會中的青年為主,人數約四十名。也可以說「青年聚會」即是「詩歌隊」。雖然音樂水準參差不齊,可是人人有份,讚美的靈也是很高的。

二、有特別託付。從前的詩歌隊,主要任務是擔任特 別演唱,平時並沒有擔任什麼。後來的詩歌隊以傳福音為主,所負擔的使命計有:特別聚會演唱,主日下午演唱,露天佈道演唱等等。由於人數眾多,在週六晚的青年聚會後例行演唱外,再加上主日晚上特別訓練。所唱的是歌聖歌慢慢的有一點水準,如:榮耀頌、我所愛的主耶穌、榮耀歸給上主、哈利路亞等等,對於發揮青年歌唱的恩賜,起了一點作用。對一般聚會中的歌頌,當然也增益不少,使會堂之中,整日充滿了讚美主的聲音。

        後來,吳雲章弟兄奉獻了一筆錢,筆者選購了大喇叭、伸縮喇叭、小喇叭、法國號、大鼓等等樂器,就成立了「福音樂隊」,每主日下午參加植物園露天佈道,也被神所使用過一段時期。向外佈道去過的地方有:大溪中正公園、烏來、北投公園等,搭配教會傳福音,高舉基督。隊員方面,今日早已星散不存,留學的留學,就業的就業,碩果僅存陳華星弟兄一人。

 在筆者的回憶中,吳華青長老的大女兒吳繼美(現在奧國),當時在讀國小,却富於音樂的天才,主日晚上自動的參加詩歌訓練,坐在第一排。由於她年紀幼小,約十二歲,本來不宜與青年人一起練唱,可是她堅持要參加,無法拒絕她,現在她是音樂的專材了。

 教會需要提高讚美的靈

 中國人向來拜偶像慣了,缺少讚美的靈。今日的教會聚會,詩歌很難唱的好,唱的活,故唱歌訓練很需要,是以提高讚美的靈,使聖徒的靈高昂,以得勝仇敵。

 本教會的詩歌訓練工作,曾經得到吳華青弟兄大力的支持,在暑假時特別劃出時間,教導青年樂理、讀譜及發聲法等,收效宏大。還有忠心愛主的吳林秀容老姊妹,也極關心青年人的事奉,每週六晚,在練唱之後都擺出她所預備的點心,夏天是冰淇淋,冬天是紅豆湯,全年不休止。愛心的服事令人不忘,主已經報答了她。

─轉載自30週年特刊

早期青年事工-張彼得

人氣5416
管理同工 - 各樣事工 | 2013-07-29 20:52:50

 一九四九年春天的台北市,人口少,車子更少,街上也很難見到一輛小汽車,房子則大部分是日式的。當時的羅斯福路是一片稻田,天母一帶更空無一人,中山北路看不到一棟高樓,那是個樸實而安靜的城市。

 當年五月底,上海撤退,人口、車輛、商店街逐漸增加──教會數目卻是很少,講國語的也只有四、五個地方而已。自然,真正愛主,渴慕主道的人更少。

 六月間,有一群青年基督徒從上海來台,他們是「中國各大學基督徒學生聯合會」成員,每週一次在中山南路國語禮拜堂聚會,人數仍是不多。經常在一起的,計有查逸錕、劉子哲、陳克敏、張彼得等。

 王載的佈道全在第一女中舉行,「學聯會」的青年人增添了許多新血,如許鑫(後任中國佈道會長老,已去世)、廖仲捷(現任台北浸信會仁愛堂牧師)、胡問憲(曾任教香港建道神學院)、何曉東(現在美辛辛那提牧會)等弟兄。

 接著,李繼聖老弟兄來台,在第一女中禮堂舉辦查經大會,設立家庭聚會於金山街廿一巷十九號(還沒有正式成立教會)。繼趙世光牧師在第一女中舉行佈道大會,基督徒聚會處正式成立,但青年聚會還未成立。後「學聯會」由國語禮拜堂改在金山街聚會,我們一群青年人加入了基督徒聚會處,時為一九四九年十一月,由查逸錕弟兄負責。

 金山街在師大對面,聚會的地方是一座日式房子,只有二房一廳,容量很小──而我們周六晚的青年聚會,人數有五十多人。李老弟兄將榻榻米換成木版,全部打通,還是容納不下。白天充作辦公室,晚上打開舖蓋休息,全家七八個人生活於其中,而各方慕道青年紛紛湧來,中西事工很多,一片復興的景象。

 這批青年人,都是很有心願追求主,願能見證主的榮耀,如梁宏用(目下在台中聚會所服事神)、查逸錕(現在伊利諾州牧養美國人的教會)、劉子哲(上屆台灣衛理公會會長),神在各方面都很使用祝福他們。

 第一個福音隊

 教會最早的福音隊,名叫「金山街聚會處福音隊」,成立於一九四九年,主要的成員有(照片由左至右)……查逸錕、張彼得、李韶景、廖仲捷、陳寅、張希臻、陳怡莉等,經常在植物園各處活動。

 談到這個「福音隊」的成立,還有一段歷史要敘述──教會青年團契查弟兄與廖弟兄想要做「福音帶子」,掛在身上,表示與聚會所的「福音背心」有別。小弟則認為帶子上的字因掛在身上時易打摺,遠看不清楚,製背心較好。此事引起爭論,結果是大家用「帶子」,另外為小弟特製一件「背心」,當韓戰一萬八千名反共義士回台灣的時候,台北火車站的人潮中,夾雜著不少掛「福音帶子」的人,他們就是「金山街福音隊」的隊員,後新公園音樂台的露天佈道,則是全教會的出動。一九五年,青年聚會有一段時期暫停,弟兄姐妹們分散各處,直到次年南海路新堂建立起來,青年聚會重新建立,才恢復了興盛的光景,約有六、七十人左右,由筆者負責。

 建堂之後

 青年人比較活潑,但性格靈命上穩定不夠,極需要從各個地方操練起,如操練禱告、操練福音、操練詩歌等都迫切需要靈命的同在。

 那時,王紹文弟兄在湖口開毛巾廠,每主日上午有福音聚會,大部分青年人都有份於這一項服事。由台北坐火車,慢車到湖口要兩小時,風雨不停。當時參加事奉有李俊儒弟兄、陳安穩姐妹等。

「青年福音隊」也重新成立,協助南機場佈道,植物園內有露天佈道。另利用假期到郊區露天佈道和靈修(如大溪中正公園佈道,烏來等地露天佈道),平時則在教會有各種佈道會。

 鄰近之植物園,每逢主日,遊客甚眾,實是教會最佳撒種之處。主日下午一點禱告,然後出發,在池塘邊亭子附近樹上,掛起詩歌唱起聖歌,流淚撒種,先後有十年之久。不止找到了失群的迷羊,也找到不少慕道友,歸入主的名下,間接也訓練了我們作出口的恩賜與膽量,叫主的名被大大高舉。

─轉載自30週年特刊

共 61 頁,目前在第 58 頁: 第一頁第一頁 上一頁上一頁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下一頁下一頁 最後頁最後頁
THEME_HOME >> tadnews >> 本站消息